人不是東西
——民營企業人力資源保本增值面面談 人力資源管理視人才為資本。資本者,資源也,本錢也,物也,東西也。然而人不是東西(當然硬要說人是東西,人也不高興)。故要變人才為資本,尚是件頗費周章之事;人力資本的管理,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資本管理的獨特之處。
從圍追堵截中沖殺出來的民營企業,今日雖風光無限,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,在人力資本運作方面,民營企業實際并無優勢可言。創業之初,單門獨戶,既無國家大樹遮蔭,又無社會民情認同,全憑幾個親密團伙或家族成員包打天下,固然無多少人力資本可資利用;今日雖家大業大,但囿于老板的自身素質問題。傳統的管理方式慣性影響問題。創業元老們尸位素餐及排外情緒等一系列問題制約,即使引來一二人才,也未必能人盡其才,盡快形成人力資本。故對民營企業來說,在人力資本運作上,當務之急,一要清障,二要保本,三要增值,四要發展。
創新思維 排障清淤
若說今日之民企老板還不知人才之重要性,那是瞎說。是真懂得也罷,趕時髦也罷,反正眼下論哄搶人才的熱勁,國企還真趕不上民企。熱熱鬧鬧的招聘會,轟轟烈烈的就職演說,鮮鮮亮亮的大紅聘書….問題是熱鬧過后,人才進門,新制度新辦法出來一大堆,人事調整得罪了不少人,但數月過后,企業卻仍不見起色。原因何在?其實真正的原因就在“人不是東西”上,解決問題也必須從“人不是東西”入手。例如:
其一,東西自無所求,人卻皆有所求。老板想多賺錢,打工仔想多掙錢,職業經理人想做事業。一車三馬,方向不一,“道不同不相為謀”,能不翻車就算不錯,何以能三力合一,成就人力資本?解決辦法:在創建企業文化之“道”上下功夫。“道者,令民與上同意也”《孫子。計篇》共同的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,只要價值觀能趨同,其他小是小非、小名小利自不在話下。而先進的企業文化,也必然能兼顧國家、企業、個人方方面面的利益,能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,潛移默化地熏陶、改變每一個人,是形成人力資本必不可少的條件。至于如何創建企業文化,因話題太大,則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在內。
其二,東西無我他之念,人卻界限極清。企業是老板的,“我”不過是為“他”打工,而目前以工資、提成為主的企業分配制度,無疑又進一步助長了這種“打工心理”。雖有“拿人錢財,為人消災”的職業道德支撐,尚不致出大錯;但要想讓人人都拿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辦,恐也不易。故工作標準相對不高。缺乏足夠的動力去不斷追求突破和創新也就成為必然之事。解決辦法:學習、引進現代企業的多元化分配制度。如對企業高層管理和核心技術骨干引入股權、期權等分配方式,讓企業也有“我”一份。看“我”賣力不賣力。
其三,東西無自我意識,人卻唯我獨尊。且人之本性天生就是反權威的,絕不會心甘情愿地受人控制,“人才”尤其如此。而現在有不少老板,家大業大之后卻仍舊醉心于創業時期的角色,“隨意、隨時、隨機”式的發號施令往往使人無所適從,根深蒂固的“人治”思維使人才向“奴才”退化,不但談不上開發人力資本,簡直就是暴殄天物。解決方法:建立與企業規模相適應的、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,形成層次清晰的決策、執行、監督機制;實施有效分權,杜絕越級指揮,從而使人才真正發揮作用。
其四,東西無前無后,人卻有先來后到。隨著創業的成功,當年的創業元老們無論是身居高位者,還是因創業的特定環境而錯失了全面提高機會的人,都難免因汗馬功勞而以功臣自居,其對后來者白眼相待還情有可原,更為嚴重的是盲目的優越感導致他們有的漠視企業制度,有的雖才不當位卻戀棧霸職,有的為親朋好友爭權奪利,凡此種種,不但壞了企業的規矩,而且嚴重打擊了引入人才的積極性,使之對企業前途喪失信心。解決方法:還是搬出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老祖宗們開出的老藥方——“爵以酬功,職以能授”。一是“論功行賞”,對元老們酬以相應的爵位(榮譽職務)、祿位(即要名可以,要錢亦可以,惟不許干政);二是“察能授官”,凡需干事的職位,一律量材任用,公平競爭上崗,如此皆大歡喜,天下太平。
綜上所述,可知所謂人力資本,并非找來人才就有了資本,而是先要為其排障清淤,鳴鑼開道,使之既無前瞻后顧之憂,又無碰頭絆腳之患。從而大顯身手,為我所用,如此方能真正成為公司資本。
將本求利,保本為先
將本求利,商人本能。欲求本利翻番,務須先求保本。然本錢性質各異,保本方法自然不同。實物(東西)資本好辦些,你不賣它他它不走,故只要精于算計,即可保本無憂。人力資本則不然,因為“人不是東西”,人長著一個腦袋兩條腿,心氣不順,拔腿就走,讓你血本無歸。如果用咱們HR“行話”來表述,就是“人力資本具有不同于實物資本的天然特性:首先是其產權為人才個人所有而非企業所有,故具有比實物資本高得多的不可控風險;其次是受其載體人才的特性(心理、生理等)影響。其資本價值可以在瞬間貶值或蕩然無存;最后,是其具備主動流動的傾向,總是在自發地尋求實現自我的市
|